其他
宜都十个乡镇地名的由来,快来认领一下你们的家乡!
点击上方蓝字
哈哈
耀哥故事汇
白
1
宜都地名故事第③期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渊源与意义。地名,就是一座城市的身世,历史缓缓向前,流传中,许多地名已非原意。身在宜都的你,是否知道各乡镇地名的历史由来和背后的故事?今天小编就给大家盘点一下宜都各乡镇地名的“前世今生”,带您看一下很多年前那个你不知道的宜都!以下各乡镇地名故事,根据《宜都地名故事全书》整理,由于资料来源有限,部分可能有争议,敬请指正!
宜都 取“宜于建都”之意
下辖1个街道、8个镇、1个乡
各乡镇地名的来历
或源于地理地形
或源于历史人物和事件
或源于美好愿望
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
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
也有许多说不尽的故事
陆城
◆ ◆ ◆
宜都古称夷道。夷道的来历是因县城濒临清江,而清江古称夷水,按我国从山从水取地名的习惯,择取了一个“夷”字,“道”即县。公元210年,刘备称此地天时地利人和,改临江郡为“宜都郡”,含“人杰地灵、宜于建都”之意。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废“宜都郡”置“宜都县”。1987年国务院撤销宜都县改设枝城市,1998年又更名宜都市。至于宜都市市政府所在地,原先叫夷道城,后又叫陆逊城和陆城,陆城名从何来?有这么一个真实故事。
传说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卖草鞋出身的刘备在四川成都登基当上了皇帝。有一天早朝之后,刘备无限深情地叹道:朕自从桃园与关羽、张飞二弟结义,誓同生死,想不到二弟关云长被东吴所害,三弟张飞也因东吴内外勾结被人割去了首级,此仇不报,我是死不瞑目啊。他丢下一支令箭,命吴班为先锋,张苞关兴护驾,亲统精兵70万,出西川走夷陵在猇亭安营扎寨,要与东吴决一雌雄。
东吴得报,百官尽皆失色,孙权更是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连叹:“东吴无人,东吴无人啊!”
“陛下,东吴有人呢。”
“有什么人?”
“有一个姓陆名逊的人。”
这时,帐下走出一个末将举荐陆逊:“陛下啊!这陆逊通晓天文和地理,十八般武艺样样精,不知您意下如何?”孙权立即召见陆逊,只见他身高八尺,面如美玉,满腹经纶,出口不凡,顿时好生欢喜,心中暗暗想道:文能立国,武能兴邦,此人文武双全,应当重用啊!便当即封陆逊为大都督,领旨拒蜀。
且说刘备在猇亭安营四十寨,连营七百里,白天旌旗掩日,夜晚火光冲天。每天都派人到陆逊阵前叫骂。陆逊听到叫骂,不动声色,一连数十日按兵不动。
古历七月初七晚上,陆逊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即指挥三军杀入敌阵。恰在这时,东南风骤起,陆逊又下令放火烧山,一时间风借火势,火助风威,火烧连营七百里,烧得蜀军焦尸遍野,血流成河。可怜刘备孤家寡人,幸亏常山赵子龙杀出重围,保住了他一条老命,连夜逃奔到白帝城去了。
就在夷陵大战之后,陆逊名振三国,人们就把原宜都郡的“夷道城”改为“陆逊城”。年长日久,人们又把“陆逊城”叫“陆城”(今宜都市陆城街道办事处)了。明朝时期,钱塘名士彭颖来宜都一游,曾留《陆逊城》诗一首:
天意亡刘不可争,
故叫孺子获功名,
大星未陨原头夜,
安得而今唤陆城。
如今,宜都陆城已是三峡门城重镇,新建了清江大道、长江大道、园林大道、五宜大道、杨守敬大道等主要干道和文峰公园、滨江公园、人民广场、陆逊广场等人文景观,一批风格各异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市容市貌日新月异。市老年体协主席、原宜都市人大主任张昌富先生一日观宜都夜景,见霓虹闪烁,灯光灿烂,感慨不已,挥毫作诗一首:
新城笑对二山巅,
玉带三江夜不眠。
灯火星光数十里,
银河疑是落人间。
采录者:周顺强 徐荣耀
枝城
◆ ◆ ◆
枝城镇,古名叫丹阳,而这个丹阳的名称是怎么得来的呢?民间还有这么一段传说呢。
相传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三个小王子。有一天,他们聚集在京城郢都(今荆州城)喝了酒,然后就乘舟逆江而上。游玩到今枝城这个地方的时候,他们站在船头看长江上下,弯弯曲曲,犹如一个没有帆、没有桨的小舟。而这座傍江而立的古镇就像依偎在舟旁的太阳。这三个小王子很有些想象力,也特别喜欢吟三句半的打油诗,于是一人一句便脱口而出:“遥看滚滚长江,犹如轻舟陆上航,日辉洒进船舱里……”最后又异口同声:——丹阳。他们认为小舟没有帆、没有桨就犹如一个“丹”字,这块地方就像依在这“丹”旁的太阳。便禀报父王,父王采纳了他们的意见,便将这个古镇取名叫“丹阳”了。“丹”字还有“忠诚”之意,太阳则是永世不灭的。将这座古城取名为“丹阳”还含希望这里的人民对楚国王室要忠心耿耿,也祝愿楚国能繁荣昌盛永世不灭。
从此,楚王室就认定了丹阳这块风水宝地,王室成员死后也都愿意埋到这里来。相传如今的城坡垴原名叫福星山,民间传说楚庄王的坟墓就埋在这里。而在楼子河(如今的华新水泥厂址)境内也曾经挖出过很多楚国贵族的陪葬品,似乎可以对这样的传说作个印证。神话传说《天仙配》中的董永也是丹阳人呢……
采录者:王精诚 张常美
松木坪
◆ ◆ ◆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神仙叫乐平子。他有一个宝瓶,瓶子里装着各种树木的种子。瓶子的外壁画着一座小山,山上长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树。各种动物在树林里嬉戏玩耍,松林旁是一个宁静祥和的小镇,人们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乐平子非常喜欢这个宝瓶,他很想让宝瓶上的画面早点变成现实。于是,他爬山涉水,翻岗越岭,到处寻找他神往的乐土,好播下瓶中的种子。乐平子找啊找啊,终于找到了一块峰峦叠嶂的土地。虽然偏僻闭塞,但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真是天造地设。乐平子站在云端上,掏出宝瓶里的松树种子,把一大半撒在山上;又把其余的百树种子,也分别撒了一些。那些树种一落地,便立刻生根、发芽、长枝、抽叶,瞬间就长成了一片森林,花草也随处可见。接着,乐平子又将宝瓶里的几滴仙露均匀地洒在地上,山川里立刻出现了一条条清澈的小河,甘甜的山泉。自那以后,动物、人类也都来到这里生活。乐平子完成了心愿,也就回到了天庭。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给这个地方取名为乐平,再后来,因为这里山上松木多,人们又叫这个地方为“松木坪”,也有叫“松乐平”的。
讲述者:李文兵
采录者:李思齐 夏江华 胡梅芳
王家畈
◆ ◆ ◆
王家畈这个地方以前不叫王家畈,叫西流坪,这是有道理的。其它地方的水,大多是由西往东流,而这里的水却是从东往西流的,所以就叫西流坪。后来为什么又叫王家畈了呢?说起来,话就长哒。
原来,土地岭有一座庙,庙里有一老一少两个和尚。有一天,老和尚下山去了,留小和尚看庙。快到中午的时候,来了两个人,挑着包袱雨伞,须髯飘飘,一派仙风道骨。小和尚把他们让进庙里,十分殷勤地招待他们。用完斋饭以后,那两个人背对背地坐在庙堂里日起白来哒。一个说上句,一个对下句,说了四句顺口溜:
西流坪,一条冲,
犀牛望月在当中。
谁人骑上犀牛背,
代代有人在朝中。
说完,冒出一股青烟消失了,连影子都看不到哒。
小和尚是个有心计的人,他牢记这四句话,从此辞别师父,还俗下山。回到西流坪,娶妻生子,谋得了“犀牛望月”的风水宝地。你猜这个小和尚是谁?原来他姓王,就是后来西流坪王姓大族的先人。那两个对答顺口溜的人是谁?他们是当时唐朝顶尖的阴阳先生,一个叫李淳凤,一个叫袁天罡。
后来,西流坪的王家果然发达了:岁岁添丁,代代进学,戴顶子的秀才、举人就有十几个,还有人在朝廷里做官啦!他们做田庄,在夏家湾、古水坪开煤矿,在双河桥、白溪河建纸厂,修起了宽敞的庄院,还立了祠堂,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改朝换代,轮到讨米佬朱元璋做皇帝了。可能与他的身世有关,他当皇帝后就特别信风水,组织了好多高尖阴阳先生到全国各地勘查地脉,发现哪一处风水好,有龙脉,就修一座寺庙把它压倒,或用别的方法破坏掉。原因很简单,他害怕有龙脉、风水好的地方生出外姓天子来夺取朱姓的天下。明朝以后的几代皇帝都仿效太祖朱元璋的做法。
话说明朝隆庆年间,朝廷的风水先生来到大风口、土地岭、云台观一带,仔细勘查,顺着地脉的走向一直查到西流坪王家的祠堂。不看则已,一看大吃一惊,好一个王家!爬十三步台阶才到祠堂的稻场,祠堂大堂的正中悬挂一块大匾,上书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王家之范(本来的意思是“王姓家族的典范”)。随同风水先生一起来的朝廷钦差,拍案而起,这还了得!立马上书朝廷:“王家大祠堂,脚踏十三省,东西两圆门,是仿皇宫建筑;悬匾四字分明是‘帝王之家的风范’的意思。天人可鉴,王家不仅有叛逆之心,且有谋篡之意。”
这一下拐哒,不得了哒!风声一经传出,王家上下,大大小小,老老少少,感觉到要遭灭顶之灾,哭的哭,喊的喊;逃跑的逃跑,上吊的上吊。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也是王家命不该绝,钦差的奏折,呈到了张大人的案前。张大人是哪个?他就是当朝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张居正大人,他权倾朝野。张大人是湖北江陵人,又同王家在京城做官的王大人过从甚密,关系特别铁。张大人把奏章阅览一遍,脸上的表情相当严肃,立马密召王大人进府,如此这般地作了吩咐。王大人更是不敢怠慢,派快马星夜兼程,穿州过府,把一封密信送回到西流坪老家。
事隔不久,有一天早朝,皇帝着议派钦差处理西流坪王家一案。大学士张居正出班奏本:万岁,臣已着心腹能人前往宜都查实,西流坪一案,与钦差大人所奏相去甚远:其一,“十三省”不实,查证王家祠堂的台阶只有九级;其二,圆门是实,但不是东西,而在南北,方位有误。其三,也是此案最关键的地方,“王家之畈”不是风范之“范”,而是田畈之“畈”,意思是“王家的田地”,是指那一带地方。万岁可着人核实,当地的黎民百姓都称那个地方为王家畈。爱卿所言有理,一字之差,差点让朕草菅人命。既然“王家之畈”是一个地名,就判王家无罪。
原来,张大人吩咐王大人,王大人派人送密信,就是命家人偷偷地将祠堂的稻场填高,埋了四级台阶,重新书写匾额,将“王家之范”改成“王家之畈”,召集当地的民众,直呼本地名为王家畈,又上下打点,花了好多银子,总算躲过了这一场劫难。
所以,“王家畈”这个地名,从明朝开始一直沿用到现在。
讲述者:李华民
采录者:李华茂
潘家湾
◆ ◆ ◆
潘家湾既是乡名,又是村名。关于潘家湾的来历,要从潘姓始祖说起。
大约在两百年前,潘家湾潘姓始祖潘清林随着清朝“江西填湖广”的人口大迁移,从江西来到处于鄂西山区的潘家湾。由于他来得较晚,当地大片良田沃土已被先到的其它姓氏“挽草为记”占为己有,只有雷打坑的渔洋河边还有一面山坡,先到者嫌它土地贫瘠,又很偏僻,尚为无主之地。于是潘清林放下包裹行李,也“挽草为记”,把这面山坡划到自己名下,然后安下家来。他一边开垦荒地精心料理着这些薄田,一边利用河边丛林,放养牛羊等牲畜。一天,潘清林在河边黄莲岩悬崖下发现一股山泉,舀起来一喝,甘甜可口,顿觉神清气爽。潘清林想,这么好喝的泉水,白白地流走,实在可惜,要是用它来煮酒,一定非常好喝。说干就干,潘清林马上购回煮酒的一些设备,在泉水边搭起简陋的房子,从家里搬来苞谷,煮起酒来。酒很快就煮出来了,请来乡亲们品尝,大家都说好喝。潘清林便把自己煮的酒拿到集市店铺,托人代销,很快一售而光。几年之后,潘家积攒了一些钱财,购置了一些田产,人们便把如今这五宜大道边潘姓人家所有的一畈良田称做“潘家湾”。由于这里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后来到这里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发展成一个山区小集镇,俗称“潘湾老街”。
潘姓人家勤扒苦挣,传到四五辈人时,家产迅速扩大。潘清林育有二子,长子忠富育有一子,但未能传接香火;次子忠厚育有一子厚传,厚传育二子传亮、传太。传亮辞世很早,但其次子家寿(号仁山)可谓潘姓家族史上的风云人物。他小时候丧父,由叔父传太抚养长大。因为家族人丁兴旺,十八岁时,他在叔父支持下决意另选新址造房。他对新址的要求是既要离街近,又要听不到街上的嘈杂吵闹声,最后选定现潘湾老街外纸丰沟半山腰的一处平地作为宅基。为造新房,他把远在十多里掉田上一片水桶粗的松树全部砍掉,请人从渔洋河水路运到竹林口再上岸起坡,用人力运到新房宅基地。这些木料放在几百平米的宅基上,整整码了三层。整个房子为四水归池八大间样式,共三单池,除四周用自烧的青砖做墙外,内部全为木架结构,木楼板壁、门窗都有雕花装饰,十分精致。据传潘仁山为做这新房操心不少,一个月就穿坏了18双草鞋。门柱请石匠打好后,他亲自用青布磨,直到磨成天蓝色像镜面一样。这栋房子在当地可谓出类拔萃,还未做起时,就有人向官府告发,说潘家这新房比其它房子都要高一尺,门前有十三步台阶,这是暗示自己要称霸一方,与朝廷抗衡。官府立即派人来查看。潘家得到消息后,只好把正门前的台阶移至旁边厢房前,再反复求情,以捐款在雷打坑的一个山包上修座庙而了结。新房和庙整整修了三年才完工,结果积蓄全部花光,仍入不敷出,最后只好把今潘家湾乡政府一带六十多石课田卖给熊家来还债。这栋房子至今仍有部分老房留存,被后人称为“潘家老屋”。
潘仁山的叔父潘传太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在自己屋后的山岗上挖土做砖时,发现有一股泉水,就下决心挖堰蓄水,以便将自家山岗前后的两冲旱田改成水田。决心一下,他就扩大做砖规模,加快挖堰的速度。他请人帮工,不看别的,就看那人能不能吃几大碗饭,吃不得几大碗饭的人,他一概不要,他说:“连饭都吃不得几碗的人,哪有力气来干活?”果然,他请来的帮工个个都是身强力壮的干活能手,几年下来,终于挖了面积达上千平米的大小两个堰,一个往南流灌溉屋后的一冲水田,一个往北流灌溉蒋家台子一冲水田。由于灌溉有了保障,从而使这里成了潘湾少有的水稻种植地区,潘家也成了令人羡慕的种水稻的大户。这座山包被后人称做“大堰包”。
这是潘家的家史,也是潘家湾的来历。
讲述者:潘文兴 潘海章
采录者:叶绍继
聂家河
◆ ◆ ◆
据《宜都地名志》载:“聂家河原名谢家河。明末清初,长江流域战火频繁,当地的张、黄、谢、聂四姓人家同在谢家洞避难。后来聂姓见张姓有张家涧,黄姓有黄家梁,谢姓有谢家洞、谢家河,唯独没有以聂姓命名的地方,因此聂姓同谢姓打官司,取胜后,谢家河就改成了聂家河。要知“聂家河”这地名争端的来龙去脉,细说起来话就长了。
传说明末清初的某年某月某天,一位京城落魄的刀笔手,名叫聂云,与妻子一道,带着年迈的父亲聂三宰和母亲朱氏,千里迢迢朝拜大梁仙山,途经今聂家河这个地方,见这儿山青青、水碧碧,顿生钟爱之心。因当时这里还荒无人烟,一家人便在今邓家巷子这个地方搭了个茅草棚子,打出一条幌子“聂家店”,以烧茶水、打草鞋卖谋生,还经营香烛纸钱,方便到梁山拜佛的香客及过往行人。
聂云一家人慈悲为怀,乐善好施,人缘特好。不几年,竟把这烧茶水、打草鞋卖的“聂家店”经营得红火起来。有了些积攒之后,他们请木匠打了一条木船,又亮出一条幌子“聂家渡”,在河上为来往行人摆渡,哪晓得开张还不到百日,就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那天中午,一位形同叫花子一般浑身长满疔疮的瘫子婆婆爬到聂家渡口,气喘吁吁地说她是荆沙人,是专门来朝梁山的。一路讨米要饭,爬了三年达六个月才爬到这个地方,还不知有生之年爬不爬得到梁山去。聂云见这瘫子婆婆怪可怜的,便把摆渡之事交给夫人,亲自背着瘫子婆婆朝梁山去了。也就在这天下午,聂云妻子正做晚饭时,来了几位过渡的,年迈的父亲为心疼儿媳妇,亲自下河撑篙摆渡,不幸跌掉到河里淹死了。聂云归来,悲痛欲绝,按本土礼仪,厚葬了父亲。五七之后,亲自撰文,请石匠立了一块“聂三宰之墓”的七镶碑,并在坟前搭一窝棚,白天夫妇俩轮换摆渡,晚上便在父亲坟前守灵,三年孝满后,母亲朱氏见往返过渡的人愈来愈多,儿子媳妇一年上头风里来雨里去,也怪心疼的,便与儿子媳妇商定,倾其当年娘家陪嫁和现在家中的所有积蓄,请来四方能工巧匠,在这条河上(今粮管所这个地方)修建了一座石桥,石桥通行之后,开始人们都叫它聂家桥,聂云为彰显母亲功德,特请石匠打了一块石碑,题名“朱氏桥”。从此,这块地方便慢慢地热闹起来。一时间,商家云集,人户激增,张、黄、谢、许、吴、刘、鄢等豪门旺族的子弟,也纷纷移居这里落籍。
有一年,一群乱兵战败后逃到了这个地方,见这里倚山傍水,是一个休养生息的屯兵之地,为首的将官便想把这块儿的人们都赶尽杀绝,然后独吞此地。那晓得这诡计还未实施,以谢家应、聂云为首的四个家族早已准备了粮草、火铳、长矛,带着老人、妇女、娃儿们躲进了后山的一个大洞里,避免了一场惨遭绝杀的劫难。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朱氏桥也在一次特大的洪水中被一根大柳树阻住桥孔冲垮了,聂云母亲朱氏也在桥被冲垮的当天气绝身亡。聂云夫妇所养的几个娃儿也先后长大成家,独立门户生儿养女。随着家业的一天天兴旺,饱尝人间辛酸,迈入晚年的聂云常叹息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常叹息流水断桥,夕阳西下;更叹息老天对他聂家不公。
原来,自那年躲兵进洞避难之后,宜都县官曾来这里进行了视察,认为谢家在组织抗敌避难中功劳最大。为表彰其功勋,发布安民告示把那避难之洞叫谢家洞,把聂云摆渡的这条河叫谢家河。还给张家划了一条溪叫张家涧,给黄家划了一座山叫黄家梁。只有聂家因来自他乡,又曾在京城当过刀笔手,不知其底细,恐日后上面怪罪而担当不起,就什么地方也没划给聂家,最终落了个八字无一撇,九字没一勾。为此,聂云心中愤愤不平,回想自己和家人率先到此落籍的艰难岁月,回想自己和家人几十年来为来往客人烧茶摆渡、修桥筑路所作的诸多积德行善之事,说什么这块地方的冠名也应该有聂氏家族的一席之地,便一纸诉状告到了县衙。
县官见聂云的诉状举证如铁,言辞不凡,思量聂家不是等闲之辈,也不敢怠慢,即传令择日到现场公开审理。
聂云毕竟曾在京城混过几年,也见多识广,认定自己和谢家的这场官司肯定是个赢官司。为防不测,他一方面将父亲“聂三宰墓碑”和母亲“朱氏桥碑”等见证历史的重要实物作为证据,组织证人证言到时列举陈述,一方面到过路滩、香客岩等县官前往谢家河时要走的几个必经之地,买包子、馒头、麻花分发给沿途居住的小娃儿们,嘱咐他们见到有衙门坐轿子的官人从这里经过时,就拍手欢迎,说:“县官大人去看聂家河了……”
县官大人视察这天,旗锣轿伞、前呼后拥好不热闹。到了过路滩这块地方以后,一路上所到之处都有娃们在前面拍手欢迎,嘴里还不停地欢呼:“县官大人去看聂家河了,县官大人去看聂家河了……”县官听后,心中一怔,暗暗想道:“童无戏言,沿途这么多的小娃子都晓得聂家河,我怎能以一家之言,一口之词就把人们早已叫成习惯的地名给改了呢,顿觉此行浩浩荡荡,实乃愧对百姓,也无颜见父老乡亲,当即打道回府,叫师爷起草了一份告示,命衙役们张贴到全县,将“谢家河”改为“聂家河”了。
讲述者:龙盛发 黄家桂 孙孝顺 谢家贵
采录者:黄孝益 徐荣耀
五眼泉
◆ ◆ ◆
在石羊山南麓,曹家湾和易家湾两个冲口汇合的地方,有五个相距约五尺的泉水从地下涌出。泉水晶莹清澈,长年不断,故这块地方名为五眼泉。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块富饶兴旺的地方。但常年不是洪涝就是旱荒,特别是闹起旱灾来,有时竟一连几个月不下一点雨。
也是天无绝人之路。有一年正天旱时,天上的一位仙女游山玩水经过这里,看到河水干了,田间的禾苗如火烧了一样,很是伤心,回到天宫后即请求玉皇大帝给这个地方施几口泉水,让这里的人们不再为天干发愁。
玉皇大帝当即召来水神,吩咐水神施五口泉水给这个地方。水神来到这个地方看了一下,决定把这五口泉水放在石羊山脚下,请龙王派了五条小龙分别盘踞在五个泉水洞里。并叫草神施了一片青草把五口泉眼遮住。如果要五口泉水见到天日,必须是这个地方心地最善良的人才能打开泉眼。
且说在这山下住着一户姓曹的人家,因家中缺水少粮,老妇人命在旦夕。孝顺的儿子为了尽孝道,每天都顶着烈日,忍着饥渴,带上锄头,到山上找水找野菜。这天他又早起从山下爬到山上,从山上寻到山下,看到的只是满眼的荒芜,枯草一片。正当绝望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发现不远的地方有一片青绿。连忙走上前一看,哇,是一片青青的绿草。他高兴极了,抡起锄头就挖,翻开一层泥土,一股清泉顿时喷涌而出。他又惊又喜,放下锄头直奔山下,一路跑一路狂喊:“我在山上找到泉水啦!”
乡亲们跟着小伙子来到那块有青青绿草的地方,见有五口泉水荡漾着碧波,源源地流淌,一个个高兴得要命。从此,这里的人们再也不愁水了,再也不怕天干了,连年靠这五眼泉水迎来五谷丰登。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五眼泉”。
采录者:胡广庆
姚家店
◆ ◆ ◆
姚家店在陆城南郊,距陆城仅四公里。关于地名的来历,还有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呢。
据说在清康熙年间,大臣姚启圣奉旨讨伐叛军吴三桂,结果吃了败仗,遭吴三桂一路追杀。眼看姚氏家族有灭族的危险,族长便把他的两个儿子叫到跟前,交待他们趁乱连夜逃跑,以便能延续姚氏烟火。当他们千里迢迢从浙江流落到宜都时,被这里秀美的山水风光给吸引住了。因为这里是长江、清江的汇合处,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店面林立,市场繁荣,兄弟俩便萌生了就在这里定居的念头。于是,他们投宿到一家旅店住下。第二天,便开始寻找谋生的出路。兄弟俩沿街寻访了两天,发现有一家纺织作坊,目前正缺人手,而他们在家乡就是以种植棉花、纺纱织布为生计的,于是,他们就在这家作坊里当上了伙计。
一晃三个月过去了,老板渐渐发现这两兄弟都是有才能的人,便把作坊中的所有事务交给他们打理。由于兄弟俩的勤奋刻苦、精明能干,不久便使这个作坊有了大起色。老板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原来,这兄弟俩一表人才,为人本分,聪明过人,待人和善;这老板又膝下无子,只有两个正值妙龄还未出阁的千金,给姐妹俩找个可依托的人家,一直以来是老人的一大心愿,这下真可谓天遂人愿,两个年轻有为的后生不请自来,而且处世接物都极有教养,令老人十分满意。于是老板请来媒人,撮合这桩天赐良缘。不久,兄弟俩便双双入赘,做了上门女婿。没过多久,老人便撒手人寰,偌大的纱厂便由姚氏兄弟独自经营。在他们的精心张罗下,纱厂的生意非常红火。后来,兄弟俩又开办了一个染坊,印染各种花色布料。从此,姚氏兄弟的作坊的生意就越来越好,人们都称这个作坊为姚家店。于是,这个坐落在宜都陆城南郊的家庭作坊便远近闻名了。后来乾隆皇帝巡视来到宜都,在地方官员的引荐下,视察了这个闻名遐迩的小店。哪知道消息不胫而走,当地百姓闻讯纷纷前来朝拜当朝天子,请乾隆皇帝留下墨宝,为这个小地方赐名,乾隆皇帝当即挥笔写下“姚家店”三个大字。一位乡绅将御帖请工匠装裱后挂在了姚氏作坊门前。从此,人们就把姚氏作坊所在的这块地方称姚家店了。
采录者:杨 会 胡维忠
高坝洲
◆ ◆ ◆
八百里清江行至两岸都是陡峭悬崖的石门时,江面变得窄了,携带的泥沙经江段回旋沉积,日积月累形成了一座江中小洲,它就是高坝洲。
高坝洲长约一千多米,宽约二百多米,是一座椭圆形的小洲。
传说很久以前,这个洲上竹木茂盛,白鹤成群。住有三户人家,种地捕鱼为生。其中有一户姓江,父女二人。父亲年近五旬,为人老实忠厚。女儿年方十八,生得心灵手巧,长得沉鱼落雁。上门提亲的人倒是不少,可没有一个被江姑娘相中的。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任凭媒婆好说歹说,江姑娘就是不肯嫁人。为此,江老汉常常闷闷不乐。
说来也巧,有一天晚上,江老汉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只仙鹤引来一个英俊后生进了他的家门。第二天一早,他便把梦境对女儿说了。江姑娘先是抿嘴一笑,后是“爹——”的一声脸上泛起红晕。心里是盼父亲的梦境成真。
那时朝廷正值移民,一是江西填湖北,一是湖广填四川。且说江西庐山脚下住着一高姓人家,原本一家三口:父母和儿子。当年这娃儿子出生后,中过秀才的爷爷给孙子取名高鸣,希望孙子长大后能出人头地,一鸣惊人,于是从小便叫这娃儿子识文断字。近年来由于父母生病相继去世,高鸣为父母治病和安葬欠了很多债。高鸣长得高高大大,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可二十好几,仍未成婚。这次移民,他仅只身一人“填”到湖北去。于是,他含着泪水变卖了所有家产,还清了所有债务,祭奠了父母和先祖。启程这天,当他走出家门口时,一只白鹤突然在他前面低飞。好像是要给他作向导似的,高鸣跟着白鹤,朝着白鹤飞的方向往前走。渴了,喝一口凉水;饿了,讨一口饭吃。一共走了七七四十九天,虽然早已到达湖北境内,却没有找到自己钟情的所“填”之地。正当他感到茫然之时,白鹤引着他爬上了麒麟山顶,然后又朝山下飞去。高鸣顺着白鹤飞去的方向一望:一河江水像一条绿色的玉带向东飘去,江中有一个美丽的小洲。白鹤停在一户人家门前的竹枝上。看到这一幕,高鸣兴奋异常。这白鹤是不是暗示我要“填”到在这个洲子上呢。于是他飞快地向小洲奔去。江家父女听到一阵喜鹊的喳喳叫声,走出门来,见竹枝上歇着一只白鹤,一个衣衫褴褛,身材高大青年向他家走来。江父一看,这不是我在梦中所见的那个小伙子吗?江姑娘一看,这不就是我心中的如意郎君吗?父女二人赶紧把高鸣迎进屋里。白鹤欢叫着展翅腾空而去,消失在蓝天之中。
高鸣进屋后诉说了自己的一切,江老汉高兴地收留了高鸣。
高鸣知书达理,手脚勤快,在江家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这个地方虽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但南来北往的人很多。细问江家父女,才知这里是川东鄂西人下湖广、湖广商人上四川的要道之一,也是宜昌荆沙及周边地区善男信女到梁山朝圣的必经之地,还是过往船只理想的停靠点,潜藏着巨大的商机。于是他用变卖家产还账后余下的一点钱,先后在洲上开起了高家饭馆、高家茶馆、高家旅馆和高家商铺,没几年生意就日渐兴隆了。江老汉发现没看错人,赶紧托人说媒,把女儿嫁给了高鸣。后来,高鸣又在洲子上开起了高家槽坊、高家榨坊。生意越做越大,高鸣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当地的人们就叫这个地方“高家洲”了。
乙亥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洪水把高家洲夷为平地。高家产业也损失殆尽,高家洲上的人们只得搬到清江两边的麒麟山和斗笠山上去了。高家洲成了一个由大小鹅卵石堆积而成的大石坝,当地人们便又把“高家洲”叫“高坝洲”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利用高坝洲得天独厚的有利地形和清江水源,在这块地方修建了高坝洲水电站。1998年1月,撤原曾岗乡建高坝洲镇。
采录者:汪正喜
红花套
◆ ◆ ◆
从前,红花套这个地方并不叫红花套,而叫城背溪,城背溪的斜对岸叫虎脑背,后来又叫古老背和猇亭。要说红花套的来历,还得先从虎脑背说起。
也不知是哪朝哪代的哪一天,从虎脑背人口中传出这么几句话,说虎脑背要出真命天子,这真命天子是救苦救难的活神仙,出世之后将把虎脑背变成一座金城,从此,这里便是天富之国了。
消息不胫而走,没几天,便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得很远很远,“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一时间,四面八方的人们都潮水般地朝虎脑背涌来,使这里居民集聚,热闹非凡。
也几乎是与此同时,又有传言说虎脑背背后五里的地方,有一姓赵的媳妇怀孕了,邻里们都怀疑赵家媳妇所怀的娃子很可能就是天子,因为时间到了三年零六个月这个娃子还没有出世,赵家人成天都着急地搓脚捻手,坐卧不安,赵家媳妇也身负重任拖得黄皮刮瘦,越来越承受不起了。
这天,赵家媳妇拖着特大的肚子躺在拖椅上打瞌睡,肚中突然“妈妈,妈妈”地叫唤起来,赵家媳妇顿时好生欢喜,忙叫道:“乖乖宝贝,心肝宝贝,你叫什么,快快出来吧?为娘的已经承受不起啦!”这肚中娃子就又说道:“妈也,你拖累得难受,我在你肚中也憋得难受也,把你拖苦了也把我憋苦了,不受苦中苦,又怎为人上人呢?你可千万要耐心地忍受,耐心地等待,总有那么一天我会出来的,那一天还有多长时间我也搞不清楚。当门前大道上有一匹白马朝我家跑来的时候,你只要高喊一声‘白马来了’,我马上就会出世,立地便是一位君主,只要我骑着白马绕虎脑背走上一圈,这里便是一座金城,这里的人们会永远丰衣足食,幸福平安……”
赵家媳妇听这肚中娃子一席话,顿时又惊又喜,盼星星盼月亮盼来的娃子是君王,做母亲的又怎么不心花怒放?赵家人成天都欢喜若狂,男女老少蹲在大门口守望,企盼白马快快出现,企盼真命天子的君王早来世上……
一天,日上三竿的时候,赵家媳妇突然看到远处有一个白色的四脚动物向她家走来,眼里还未看清究竟是什么东西,便迫不及待地高喊一声:“白马来了。”赵家媳妇肚内的天子听见,忙从母亲体内一拱而出,呱呱坠地便长成一身高八尺,剑眉星眼的英俊少年,只见他跃步跨上那白色动物,扬鞭一阵之后,那白色动物却纹丝不动。众人定睛看后一片惊讶:原来那白色的动物不是一匹白马而是一头白牛。天子闻讯大惊,“完了,完了,坏了我与娘的千般之苦也。”顿时栽倒在地气绝身亡。
就在这天子倒地之际,赵家屋后的竹园里突然响起噼噼啦啦的响声,成千上万棵竹子一根根竟都拦腰而断,每根竹子节巴内都涌出一匹未成器的白马和一个人,流出一股股热气腾腾的腥红的血水,那腥红的血水又汇成一股强有力的血流,如洪水猛兽般地朝长江奔去,不一会儿血水就染红了长江。
血水冲击的红色浪花,高高飞起溅洒到对岸城背溪的田园山野,刹时间使上至渔洋溪下至城背溪翠绿的田园山野竞放一片片灿烂的红花。
后来,人们便把那天子倒地之后凸突的一座山叫赵王山,把竹人竹马血流冲出的那条沟叫红溪港(今宜昌市猇亭区红溪港村),虎脑背对岸的城背溪叫红花(今红花套镇)。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来到红花,听民众们讲了这个故事,挥毫泼墨留诗一首:
自古分娩自始然,
性急难咽热稀饭,
一腔热血化烟水,
只留红花竞灿烂。
再后来,杨守敬为《水经注》作疏考察三峡,见长江水至虎牙滩为二,一支顺东岸直下到为主航道;另一支沿西,自虎牙滩向南流经窑坡垴岗下的侯家河与主干道汇合。夏季洪水时,江中有一洲四面环水,谓之为套;洲上盛开红花,因而得名“红花套”。
采录者:徐荣辉
你觉得哪个乡镇的地名最有故事性
快来给它们打call吧
文字|宜都地名故事全书
编辑 | 党艳秋
编审 | 李广操 章黎
▲
点击蓝色标题即可查看往期推送
▼